九月札记--梁启超先生、石原慎太郎(大石原)


关键词:使命感、世俗合作(财经、报业)、引领心智、迎合意动

 

问题:“大石原”会是日本当代的梁启超么?

 


梁先生为谭嗣同的“托命之人”,进而成了“满清王朝”覆灭的推手;

死亡,真心的,是最能够了解生命意义之事,体验了过后会不一样。“少年中国说”是“天成”之文章,看那大段落连篇的对仗和渲染,令人不由感到语言之美。

 


其亦北洋政府第一届内阁之司法部长;段祺瑞时期财政总长;还当过准“央行行长”铸币的差,但在袁世凯误判称帝之后成了“倒袁”的幕后主使;虽立场和柔性原则一直在变,但梁先生心中有亘古不变的刚性原则和方向,即“民智国强”。作为一八股科班“文科生”,不仅坐而论道,且积极参与北洋政府的实践。“央行行长”铸币一职实践中其深切体验了国体之腐败。


 

亦近代报业最为勤奋之笔者,为民主革命思想推波助澜,推高了当时“无冕之王”皇冠;

为梁启超做传的吴其昌说,“文体的改革,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,杂以俚语的新文体(报章体),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。”可惜当时的主要报纸“申报”最后集中报道的,是他晚年在北平误治割肾的新闻,毛泽东称他“虎头蛇尾”。其实年纪大了,还是身体不好的新闻比较自然吧。


 

亦对于中国文化、学术有着极大感情之人。

最有趣之例证__本为蒋百里(钱学森岳父)“欧洲文艺复兴”写序,却不能自制写出同为5万字的“清代学术概论”。试想他的动力来自于哪里?我想,这是内心的骄傲。不仅仅是位有趣的学者,还是位激进思想的发现者和传播者,湖南巡抚陈宝箴(陈寅恪的爷爷,后被赐死)担保的湖南时务学堂里,英杰辈出。其中,蔡锷是岁数最小的学生。

 

从吴其昌的“梁传“中提到“义和拳”所用“拳匪”一词可揣测,他的圈子受到日本影响不浅,在司马辽太郎的“坂上之云”里也是这么描写“义和拳”。戊戌失败从北京逃亡至东京时期,他觉得日本人可亲;东南亚逃亡时期,他经回忆和反思,突然顿悟,觉得日本人可怖。这个时期是他国际政治观念成熟转变点吧。回想“戊戌变法”失败,他逃离北京前躲进日本驻华使馆,而日本名相伊藤博文“正好”在,我想,这个应该不是巧合吧。日本的情报能力是非常强的,当然大多数精力应在准备“日俄战争”。


年轻的时候,很多事情不易不清,但历史事件可供可分析总结。只要大的开发体系大条件不变,即便微调之后,事件都容易一再重复。

康有为    1858 - 1927

袁世凯    1859 - 1916

孙文      1866 - 1925

梁启超    1873 - 1929

戊戌变法那年,康40岁,袁39岁,梁25岁;辛亥革命那年,袁52岁,孙45岁,梁38岁,他们都成名了,更多死去的是无名氏。

 


现在,80岁的“大石原”又成名了,他这么大年纪是想成为谁呢?

我想谁都成不了,从他如何一步步走上来,看得出他只是个大众心理的迎合者,从“日本可以说不”到钓鱼岛事件,这样的人当东京市市长,也许是当今日本的局限性,具体说可以是当代大众日本文化的盲动性。



此外,“大石原”也许也算是爱国的,只不过爱的盲目了些,美中日关系方向变得太快了些,从反美一下子变到拉美。也许是“金融战败”之后的茫然所致。但,他和那些右翼也许会将日本带入一个新的错误。只因迎合“盲动”,而缺乏“引领性”。


 

其实将梁启超先生和“大石原”放在一起,有些不和谐。但他们事业起点都是用文字作为工具的,所以根据马克思理论,可算一类人。不一样的是,影响梁启超较大的是他的老师康有为和比他大7岁的孙中山,但究竟谁是“大石原”背后的角色呢?毛主席教导说,“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”。现在的钓鱼岛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,为什么会去反日,如果说还需要用战争来证明“中华民族站起来了”,那说明我们还不够自信。



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到最近的“三一事件”,我国的企业,不论国营,民营,无论和军队有关系没关系,在美国开展正常业务真心举步维艰。我想,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做生意会这么难吧。可以问问这两天来华趋吉避凶的丰田高层,金融危机前,在美国发展,难吗?


 

最后,还想提一下,梁先生还从日语汉字中吸取了很多新词如“政治,经济,科技,组织,干部”,其实,日本近代的文化发展史可谓一部辉煌历史,值得历史上的老师向其取字。但根据“信息体用论”,如中国不折腾,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,中国和日本的师生关系必将重新互换。这是不争的事实,只是有人不愿意看到罢了,还在产权也不确定的冲绳(琉球)上安放“鱼鹰/Mv22”运输机,起飞至沪只需半个时辰,可执行特别任务,直升直降。


 

“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强则国强”,战后日本的青年,少年已经受到太多像“大石原”这类性文化渲染者有意无意的负面影响,渡边的文学奖是如何拿到也值得怀疑。结果是,除了少数精英,社会堕落的速度很快,可能也是造成盲动性的原因吧。而我们的90后弟弟妹妹依赖网络过多,也需注意。


 

想到,梁启超先生在徐志摩婚礼上的征婚词,笑了。


 

盼望日本的“梁启超”。



--

※ 来源:·日月光华 bbs.fudan.edu.cn·HTTP [FROM: 116.233.117.*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