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fei不想拥有太多情绪Employees 一个寒门子弟的辛酸奋斗路(转) 2013年07月31日15:36:41 星期三

 

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起点

 ——一个寒门子弟的辛酸奋斗路

文/善之彼岸

        十年前,高考录取,从此改变了我一生抑或祖祖辈辈的轨迹;十年后,我从一个小地方终于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扎根下来。这个跨度,在高铁时代,或许只有几个小时的空间距离,但我知道,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这个巨大转变在我身上的体现。 

       从小学到大学、到研究生,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搏杀,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落马,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,我这个佼佼者心里不知是喜是忧。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,除了学习功课,我无暇顾及业余爱好,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。进入高中的第一天,老师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——高考。于是我披星戴月,一整天除了吃饭,基本很少离开教室。最终,成功跳出农门,进入上海滩,和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。每当说自己的经历,有上海朋友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到城市来?农村不很好吗?空气新鲜,可以住小别墅,不像上海这么拥挤,房价这么高!”我一时语噎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无法理解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,夏天待在空调房里喊热的他们,无法想象在毒辣的太阳底下“搞双抢”的情形,更难以想象农民对自己职业的自卑。几千年习惯安土重迁的农民宁愿外出打工甚至捡垃圾,也不愿当农民。即便再辛苦, 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依然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。因此,他们只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成为一个城里人。但是森严的户籍政策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。而考大学,几乎成为跨越这个障碍的唯一选择。

      办公室一位前辈经常会谈起她的女儿。她的女儿会画画、弹钢琴,外语可以直接和外国人对话。她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去发展个人爱好,去读课外读物,去国外享受旅游。而今年,她被轻松保送到复旦大学。同事的子女,一个浙大、一个交大、两个复旦,最差也是211大学。而这最差的学校,却也是外地学子遥不可及的。领导经常和我聊天的时候,总会以自己的儿子自豪。说自己的儿子名校金融学毕业,大学的时候就捞到了第一桶金;另一个领导也会经常说起儿子德国留学的趣事。他们都以自己的儿子为荣,但是,他们不会说的就是,他们自己都是处级、局级干部,而孩子的爷爷,都是副部级干部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他们怎么不会爬得更高呢。

       而我只能带伤徒步追赶。考上重点大学,再努力考上研究生。研究生毕业后,每月的工资,也许只够他们的零花,可是对我来说,我还要租房,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,还要还助学贷款,还想给家里寄点钱,更重要的是还要攒钱买房!而她们却没这个概念,周围的同事,每家房子好几套,房子在她们心里,只是一个投资工具,不可能理解房子对于我们这些漂泊的外地人的意义。

      我对周围的环境很失望,但更多的是一种对于未来的迷茫。我们这一代人,尤其是农二代,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、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型时期。这种转型的阵痛在我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。我们大都在1992年之后上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以及参加工作,改革的包袱就甩到我们的身上,教育产业化、住房市场化,看病难看病贵,工作不再包分配……哪样都不好应付。背负着家人的期待,承担着爱情的许愿。曾经的志在四方,到最后只好化作一步一坑。

      社会上的不公平、工作中的钩心斗角,不断碾压着内心青春的梦想。其实,我只想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,一个公平的起点,一个向上奋斗的通道,不让人感到前无进路而已。

      去年,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,甚至追溯更远——十多年的努力学习、工作,我们终于买了一套房,贷款100多万,除每月要还7000块钱之外,还借了二十多万外债。房子就是社会的癌症,它将我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吸进了这个“黑洞”里面!和身边同龄的同事相比,同样的工资,他们可以喝咖啡、吃下午茶、下班后聚餐下馆,泡酒吧,逛淘宝,甚至一年几次的出国旅游。他们每天讨论的,不外乎吃喝玩乐。而我,听到这些,都会自觉的闭嘴。因为,我知道,从我出生的一刻起,我们身份就有了天壤之别。即使我奋斗了十几年,可以作为同事和他们在一起工作。但即便如此,我依然“贫血”前行。为了还房贷,我只能选择花费最少的上网、看书。生活中,“以着装从简为荣,以盲目攀比为耻;以吃食堂为荣,以吃大餐为耻;以公交地铁为荣,以抬手打车为耻;以物尽其用为荣,以铺张浪费为耻;以AA制埋单为荣,以打脸充胖为耻”。在上海这个大都市,我发现我真是土得掉渣。持之以恒的省吃俭用,终于在今年还清了大部分买房的外债。虽然很清苦,但我的内心无比充实。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不得不承认,在上海这个大城市,要想融入社会,必须有稳定的居所,有一套自己的房子。但是,即使有了房子,成为所谓的“中产阶级”,我仍然自认为仍身处“下流社会”。

       这辈子我是没希望跨入“上流社会”,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上海买了房,落了户,为后代打好基础。从现在开始,为快出生的宝宝提供最好的条件,让他在上海最好的妇幼医院出生,接受最好的医疗、教育,让他一出生就拥有上海户口。只希望能通过我们乃至我们父辈的努力,让他作为新上海人,和同龄的老上海人坐在一起喝咖啡。

      现在,经过几年的努力,有了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,也成为单位的骨干,更有令人羡慕的房子与家庭。可是,我始终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,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故事以及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。每每看到正在同命运抗争的学子,我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沉重的悲悯。我的眼前始终浮动着、闪现着曾经的一切,一切。我不敢忘记,我从哪里来。




--

※ 来源:·日月光华 bbs.fudan.edu.cn·HTTP [FROM: 116.231.250.*]